【第一财经】上海的金融市场开放度要进一步加大
发布时间:2019-03-18 浏览次数:5229次

3月15日,第一财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的观点报道,对于刚刚发布的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严弘作出了分析和点评。

对标纽约伦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日前,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综研院)联合在迪拜“全球金融峰会”期间发布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和上期相同,上海位列前五,与前四位的差距甚微。

2019年1月22日,央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落地,三年内,上海将建成“六大中心”,形成“一个系统”,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和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六大中心”立足中国、覆盖亚洲、辐射全球。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一个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2019年开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入决胜阶段。

全球第五,上海的成绩与晋级

具体来看,GFCI显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多伦多、苏黎世、北京、法兰克福。

GFCI被誉为最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标指数,2007年起由智库机构Z/Yen集团受伦敦金融城委托编制。通过营商环境、金融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声誉五大特征指标,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竞争力评估和排名。

近年来,上海在历期GFCI的排名稳步上升。2017年,上海的全球排名从上一期的第13位,跃升为第6位,首次进入全球前10。2018年,GFCI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悉尼、北京、苏黎世、法兰克福。

除了排名晋级,上海的金融市场总量近两年不断增加,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33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7%。

细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可以发现,上海金融市场可以说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门类最为完备的市场之一。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集聚。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逐渐形成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就全国而言,全国直接融资中的85%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上海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多个期货交易品种交易量为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末,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值和股票交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

在此期间,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持续提升。设立自贸区;将自贸区扩至陆家嘴片区;组织银行发行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发行和投资主体扩大至外资银行;推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结算的黄金集中定价交易业务的“上海金”;设立自由贸易账户(FT)体系等。

统计显示,沪港通、深港通自开通以来双向累计交易额已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累计净流入2254亿元人民币;债券通2017年开通以来,累计交易额近1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净流入1715亿元人民币。

对标伦敦和纽约,成熟的金融中心长什么样?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有研究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严弘教授认为,《行动计划》所指向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两层含义:一是与中国境内经济体量相匹配,二是与上海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单从这两个维度来看,上海将要对标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实是纽约和伦敦,而并非香港和新加坡。

“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业发达,但没有相应的本土经济体量支撑,更多的是离岸业务;而纽约和伦敦则是离岸金融和在岸金融相结合,并各有侧重。”他称。

证券市场、外汇交易、信贷规模、金融人才,是对标国际金融中心的几项核心指标。


全球各主要交易所总市值、上市公司家数与交易额

先来看纽约,纽约以在岸业务为主,带动离岸业务。纽约拥有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在纽交所挂牌的股票总市值达20.68万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23.02%;从上市公司数量和交易额来看,截至2018年末,纽交所的上市公司达2285家,其中510家为外国企业,占比约为22.32%;纽交所股票交易额为19.34万亿美元,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第一,几乎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期交易额的3倍。

截至2018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达2285家,总市值达2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92万亿美元),较2017年的3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08万亿美元)缩水23%,全球占比仅为4.36%,略高于香港市场4.25%的市场份额。全年总成交额破4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万亿美元)

再来看伦敦,近年来,伦敦在股票市场的优势正在减弱,吸引力下降,尽管如此,伦敦作为顶级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优势体现在它的国际化程度、强大的外汇市场、完整的金融配套服务和金融人才聚集,四个方面。

数据表现上,截至2018年末,伦敦交易所股票总市值为3.64万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4.10%,位列第五。与此同时,伦敦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是境外美元的主要交易市场所在。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末,英国的外汇交易额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37%,居全球之首;其次是美国,占比20%;新加坡占比8%,以及日本占比8%。伦敦的外汇日均交易额为2.42万亿美元,并且,在伦敦外汇市场上交易的美元数额是美国外汇市场的2倍(BIS该数据每3年更新一次,2016年为最新数据)。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市场的外汇交易额仅占全球的1.12%,低于日本的6.13%。

不仅如此,BIS 2016年4月数据显示,纽约和伦敦的场外衍生品日均成交额,共同占据了全球2.759万亿美元的80%。

国际信贷方面,英国的国际信贷业务规模也是全球最大的,根据BIS数据,2017年,英国国际贷款和国际借款余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19%和17%;其次是美国,国际贷款在全球占比10%,国际借款在全球占比13%。

在人才流动方面,伦敦和纽约的开放度最高,流动性最大。伦敦的金融从业人员占比一直保持在25%左右,纽约则保持在10%左右;作为第二梯队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金融从业人员占比则在5%~6%。

对比鲜明的是,上海这一比例尚不足3%,且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还相对有限。

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直接从事金融活动的专业人才,还包括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支持的具有其它专业技能的人才。伦敦有4500名分析师,纽约有3000名,全球83%的顶级律师事务所将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庞大的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供给奠定了伦敦和纽约作为顶级全球金融中心的基础。

上海的挑战: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对外开放

虽然上海已经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五,但距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的目标尚有差距。

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特征可以由两个维度来衡量,一个是开放程度,开放的前提条件是资金跨境的自由流通及资本账户的开放,而这需要货币可自由兑换,否则以本国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交易与结算都将受到限制。

另一个是离岸业务比重,离岸业务的发达和便利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香港、新加坡、苏黎世主要凭借离岸业务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伦敦和纽约,是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同步发展。其中,纽约以在岸业务为主,带动离岸业务;伦敦则以离岸业务为主,带动在岸业务。

严弘认为,上海的金融市场开放度要进一步加大,这和东京的情况类似。东京在股票、债券、保险等传统金融市场的表现亮眼,尤其是东京股票交易所在上市公司家数、总市值方面已经超越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交易所,但其未能成为纽约和伦敦这样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体系开放程度不够。

就上海而言,从投资结构看,境外投资者参与程度目前来看还不高。2018年6月末,境外投资者在境内人民币债券投资占比仅约2%,低于韩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从发行主体看,2017年境外机构“熊猫债”发行量为719亿元,为同期债券发行量(18.96万亿元)的0.38%;股票市场中,目前尚无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市场发行股票;从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来看,尽管目前在沪金融机构数量占比近30%,但市场参与度较低,2017年才首次突破10%。

严弘认为,国际机构应进一步参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升级。此外,中国部分大宗商品市场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成熟。

在《行动计划》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特别提到了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这意味着,人民币将向着国际货币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手段应该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其中包括资本账户等的开放程度。”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记者表示。



原文链接:https://www.yicai.com/news/100139640.html
活动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