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展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爱荷华大学金融学,2008
硕士学位:南伊利诺斯大学机械工程学,2003
学士学位: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1998
研究领域: 科创金融、并购和重组、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
蒋展 : 滴滴收购优步是投资人驱动的并购

8月4日,金融界发布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蒋展的观点报道。蒋展教授认为,和此前滴滴与快的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一样,滴滴出行对于优步中国的收购,看似“强强联手”,但极有可能是一场“由共同投资人驱动的并购。”蒋展教授指出,合并让双方基于竞争的烧钱有所减少,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但如果要扭亏为盈的话,并不是仅凭并购就可以实现的。

滴滴收购优步,又一场投资人驱动的并购?

市场上传言多时的并购终于尘埃落定。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双方将互相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
  
昔日针锋相对的对手,如今看似“一笑泯恩仇”地走到了一起。从真刀真枪的竞争转化为“握手言欢”的并购,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Uber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购是否有助于减少竞争带来的相互耗损,并探寻出清晰的盈利模式?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可以从这场并购中学到什么?对此,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教授蒋展予以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又一场投资人驱动的并购?
  
蒋展教授认为,和此前滴滴与快的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一样,滴滴出行对于优步中国的收购,看似“强强联手”,但极有可能是一场“由共同投资人驱动的并购。”

“我觉得合并很可能由投资者驱动的,因为滴滴和优步中国有很多共同的投资人。而租约车市场的整体行业都不盈利。同业竞争下,双方通过‘烧钱补贴’的模式抢市场,态势也不可持续。”蒋展教授说。

  
据悉,滴滴与优步中国拥有四家共同的投资方: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和中国人寿(20.57 -0.15%,买入)。有知情人士透露,老虎基金与高瓴资本在这次合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协议,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Uber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蒋展教授指出,全球性布局的Uber与主要落地中国的滴滴,两者之间,当消除了在中国市场的互相竞争,则有可能成为良性合作的关系。“互相持股,是对于风险分散等各个方面的考量。”
  
Uber:对中国市场力不从心而让步?
  
蒋展教授认为,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的并购,一方面由共同投资者驱动,另一方面,Uber对于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作了一定的衡量和评估。“要打下中国这个市场确实有点困难,如果有绝对优势的话,也不会选择并购。”
  
就在今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Uber创始人卡拉尼克还表示,“不会通过投资或并购进驻海外市场,一方面因为同行的其他公司估值过高;另一方面是Uber希望通过竞争而不是并购来获取市场份额。”
  
显然,与滴滴之间白热化的竞争,让Uber重新评估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6月,在天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卡拉尼克曾坦言“这种补贴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今后会长期致力于中国业务的发展,但作为一家企业,我们必须要盈利。”
  
从“希望通过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到“必须要盈利”,两场发言中的微妙变化也透露出Uber在中国战略的调整。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单打独斗显然让Uber有些力不从心。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市场,在印度、东南亚市场,也遇到了类似的阻力。例如,Uber与印度当地拥有80%市场份额的打车软件Ola之间的竞争已从市场延伸到了法庭。而东南亚的打车应用Grab的创始人在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立刻给全体员工写邮件予以鼓励“本地竞争者能打败Uber”,显示出二者之间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
  
蒋展教授指出,租约车行业的本土化因素很大。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与滴滴的并购显示出Uber的让步,或者说是寻求一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光是靠竞争或是自己的增长不一定能行,还是要借助并购。
  
减少“烧钱”但何时实现盈利?
  
如果说,Uber是因为力不从心而对中国市场有所让步,那么并购将对滴滴产生怎样的影响?
  
蒋展教授分析指,收购Uber中国,将让滴滴的估值有所提高,规模相应增加。此外,减少烧钱,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现金流。
  
此前,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称,合并后的打车公司的估值为350亿美元。
  
“合并让双方基于竞争的烧钱有所减少。合并之后,双方不需要抢客户了,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广告费用,并且可以在场景、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资源共享,这对于盈利而言是有好处的。”

不过,蒋展教授也认为,虽然并购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烧钱,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但如果要扭亏为盈的话,并不是仅凭并购就可以实现的。

她进一步分析称,虽然,滴滴在部分城市已经实现盈利,但毕竟盘子太大了,在某些城市的盈利不足以改变整个公司的亏损状态。滴滴需要有更清晰的盈利模式,而这可能要在用户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

“就像当年的淘宝一样,当用户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大数据更有用武之地。大数据的积累如果要产生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大容量’的情况下去摸索实现。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目前而言,滴滴的盈利模式肯定是不清晰的。”

  
根据滴滴出行的公告,超过1500万司机和三亿注册用户已经加入滴滴社群。目前平台的日服务乘客达到1600万人次。“然而相对于八亿的城市人口规模,滴滴目前的渗透率亦仅为1%左右,整个移动出行行业才刚刚起步。”
  
另外,彭博社的报道也预计,滴滴优步合并意味着Uber距IPO上市更近一步。早前也有媒体报道,滴滴计划将在两年内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对于合并能否加快双方的IPO进程,蒋展教授认为,这取决于背后投资者的意愿。如果有投资人接盘,而不存在资金压力的话,现在并不是IPO的一个很好时机。“在盈利模式仍不清晰、核心竞争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一旦IPO之后,就会对公司的短期盈利情况产生巨大压力,这对一个创新型的公司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选择。”
  
投资/并购:国际化的最快节奏?
  
早前,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曾表示过,从全球范围来看,互联网打车行业可能只有一两年的发展机会,因此对于公司而言,加快国际化发展速度非常重要。此次,根据与Uber全球的协议,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合并是否将加快滴滴国际化的节奏?
  
“目前来说,滴滴靠自己去打全球市场不太合适,而通过投资去获得这种模式在全球化运营中的收益,这是不错的选择。”蒋展教授指出,如同Uber打中国市场,滴滴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肯定不如Uber,在缺少本土化运营经验的情况下,如果直接竞争,存在着很大风险。事实上,Uber中国本土化运营的程度非常大。公司注册于上海自贸区,有很多中方投资者,由中方团队运营。可即便如此,在中国市场也没有胜算。相同的道理也适用于滴滴的国际化。
  
无论是Uber在中国战略上的调整,还是滴滴借助合并提升估值、加快国际化的节奏,这场并购似乎是当下阶段双方最好的选择。但一些未知的因素仍然存在:2015年,滴滴曾经与Uber在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Lyft达成战略联盟。两家公司还与印度Ola和东南亚的Grab合作,在国际市场打通彼此的应用,一同组建了“反Uber联盟”。如今,滴滴转而与Uber握手言欢,打乱的不仅是Lyft的发展步伐,更是整个行业的格局。这将对全球的网约车市场及各大公司的战略规划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对于有志于全球化的企业而言,应当如何评估怎样进入海外市场?是投资/并购,还是直接竞争,这需要对所处的行业、标的的特征、自己的战略定位予以综合评估。而在通过激烈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为自身找寻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也是重要的命题。
  
对于投资人而言,如何评估所投资标的之间的竞争关系?如果投资标的都在持续竞争中耗损自己,那么能否转变思维,使之共同创造收益?这些也是滴滴收购Uber中国所带来的思考。

【原文链接】滴滴收购优步,又一场投资人驱动的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