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解读十九大报告之“新”
发布时间:2017-11-01 浏览次数:9013次

10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主办的SAIF金融论坛在北京金融街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联袂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共议金融新秩序与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与监管。10月28日,中新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解读十九大报告之“新”

中共十九大报告处处有新提法新亮点,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备受关注。
28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北京表示,瞄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着力解决上述矛盾,将延续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带去经济增长机会。当天,蔡昉出席“SAIF(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论坛·北京站”活动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解读十九大报告之“新”。

蔡昉表示,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西方国家所花时间较中国长很多,中国集中、快速发展必然产生不平衡,“但看到不平衡并走向平衡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例如,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在沿海地区劳动成本提高和国家政策支持下,部分产业开始向中部、西部转移,并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可通过补齐社会短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亦有利于经济发展。

蔡昉解释:“比如说加强教育,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人口素质,再比如农民工市民化,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也能稳定劳动力供给,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新的需求空间。”

新提法还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蔡昉表示,“跨越关口”是该新提法的关键。当前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要达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必须跨越关口,需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增长动力变革,最终构建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此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蔡昉指出,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相关。“它既是我们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

蔡昉表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挖掘人口潜力以释放红利,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促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