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权威专家纵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布时间:2017-11-03 浏览次数:9431次

10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主办的SAIF金融论坛在北京金融街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联袂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共议金融新秩序与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与监管。11月1日,《经济参考报》对此做出了报道。

                                                         权威专家纵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怎样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7”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SAIF金融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等权威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解读。

蔡昉:未来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时,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跨越关口”,一个是“攻关期”。怎么理解“跨越”和“攻关”?

第一,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进入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二,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实现三大变革,也就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增长动力变革,最终构建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报告没有明确给出攻关期和跨越关口的时间表,但是,我理解只有三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应该跨越关口,完成攻关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时候,也明确讲到,2020年是我国改革基本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时候。

报告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相关。它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重新配置效率。
第一,中国3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70%、80%的人在务农,这些人只生产了20%多的产值,说明当时生产率极低。之后,通过改革把这批人转向非农产业,宏观上我们获得了资源重新配置效率。

第二,熊彼特效应。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意思是许多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力是通过破坏达到的。有新的企业进入,就有原有企业的退出。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生产率的提高占全部生产率提高的1/3到1/2。这是企业之间的重新配置。

第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路径。现实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是齐头并进的,谁最先使用创新,使用新技术,谁就可以垄断资源,实现有进有退。因此,技术进步本身也是资源重新配置。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靠改革。

第一,通过改革把人口潜力再挖掘出来,我把它叫做改革红利。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收入水平比我国略高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还有大量人口可以转移出来。阻碍我们挖掘潜力的,是现存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最核心的是户籍制度还在制约着农业劳动力稳定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同时提高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成本提高太快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

第二,落后产能以夕阳产业、病态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形式存在,占用有限资源和稀缺生产要素,降低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扭曲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价格,推高企业和增长成本,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把那些生产率低的产业、产能出清。

第三,创造性破坏不能保护落后产能,不保护落后岗位,但必须保护劳动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发展分享的成功经验,也是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越是社会政策托底有力,越能做到有勇气退出。

王一鸣:提高质量和效率将成经济发展主旋律

十九大之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出现五个比较重大的趋势性变化。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提高质量和效率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中国经济是波动中下行,但是最近已经连续九个季度经济稳定在6.7到6.9这一区间,也就是企稳的态势趋于明朗。

二是一些传统产业,包括钢铁、汽车、石化等,正在逐步达到峰值,或者已经达到峰值。同时,新产业进入扩张周期,而且它表现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特征,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是其主要特征,它的业态也会跟过去不一样。

三是未来城镇化会继续深度展开,区域空间格局网络化更趋明显。中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尽管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在相当一个阶段,城镇化率还会继续提高。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还有缺口,未来这个缺口会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步弥合。2015年已经有10个省的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未来会有更多的省份进入到这一行列。

四是未来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会逐步达到峰值。原来能源的消耗和排放跟GDP增长是挂钩的,但未来会呈现一个弱的脱钩的态势。原来的挂钩效应下,GDP增长加快,排放自然就增加;而脱钩效益就是GDP继续增加,但排放已经过了峰值。

五是中国占全球经济份额还会明显提升,经济的外溢效应会逐步增强,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也会强化。按目前的购买力平价,中国大约占全球经济份额的1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随着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和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都会继续提升。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商品和资金交换的枢纽,也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资源配置的中心。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未来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可以分为“一小步、两大步”。
“一小步”指的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间节点在2020年。这三年关键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十八大报告曾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而在十九大报告中没有重新强调,这表明我们并不太看重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两大步”是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在第一步这一阶段内,即2027年到203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会跃居到全球首位,居民收入水平也会在这一时间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中国也会跨入到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判断表明,一方面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求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年艰苦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向高质量迈进的条件已经具备。

首先,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开了空间。从需求结构看,我们对投资的依赖度已经明显下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从住和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向高端化、高品质化的消费结构升级。这种升级会倒逼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阶段。第三,创新正处于活跃期,也为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产生了很多新兴的消费模式、产业模式,如移动支付等。新经济的扩张为提升产品服务、产品质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第四,中国企业逐步适应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在日趋收紧的市场环境下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推动兼并重组来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升盈利能力,这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个微观基础。

高培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不仅给予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很高的定位,而且从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论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叫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做出的部署。

第一,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如十九大报告所讲,“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既然是新的历史方位,就不是旧的、以往的历史方位。因而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然是新的社会矛盾,那么这种新的社会矛盾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也讲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接下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和速度问题。

第三,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经济发展旧常态的背景下主要面临的总量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怎么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以扩大需求,或者其他基于总量考虑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

第四,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当我们认识到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之后,如何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内容。

第五,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认识到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认识到这种政策的贯彻是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调整,而不单纯是通过政策安排,或者说不满足于在政策层面上推动结构性调整。

第六,我们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目标不同于以往的主要限于经济层面上的改革目标,还包括政治、文化和文明,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当前,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能选择的,也是大有裨益的一种思维方式。我的结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