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新起点 新征程 高金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发布时间:2019-04-22 浏览次数:7494次

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大会举行,庆典大会以“新时代、新金融”为主题,来自证监会、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的领导,及机构、学术界嘉宾出席庆典活动并发言。

高金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出席庆典活动,作建院十周年院庆报告。

以下为王江教授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我谨代表学院,对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我非常荣幸能为大家做此次院庆报告:回首十载创院之路、展望未来发展愿景,并借此机会诚挚地感谢在学院发展的道路上给予大力支持的各个方面。

一、回首十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更有效的配置资源、规避风险和驱动创新成为我们面临的历史性命题。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和中国参与这个过程的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英明地认识到,实现这个战略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思想和人才,而思想靠的还是人才——世界一流的、投身于中国金融发展的金融人才。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于2008年1月主动请缨,建议按国际一流商学院模式创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时任上海市委俞正声书记批示:“这是件大事,应以‘务期必成’的决心办好”。2008年6月,时任上海市韩正市长主持市政府专题会,启动学院筹建。2009年2月,学院理事会成立并通过《学院章程》,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屠光绍担任学院首任理事长。同年4月,韩正市长为学院成立揭牌,俞正声书记发来贺信,期望学院“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这就是学院的使命。

以金融为方向、以一流商学院为模式,建设一个高端的、全建制的金融学院,这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创举。这不是一时之计,而是有着深厚的市场、知识和发展基础的。第一是巨大而持续的市场需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需要金融的驱动,从而永远需要高端的金融人才。第二是丰厚的知识积累。金融科学的产生不仅引领了现代金融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也为金融教育和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第三是巨大的发展空间。技术的进步带动金融的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工具不断丰富,更为金融研究、实践和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正是金融科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场景和这个前景的充分体现。

秉承使命,以世界一流金融学院为目标,以“汇聚国际一流师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构筑开放研究平台、形成顶级政策智库”为方向,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学校的悉心呵护和大力支持。俞正声书记赴京前专程来学院视察和鼓励。韩正书记两次批示,支持学院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学方向。首任理事长屠光绍市长主导确立了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架构;第二任理事长周波市长推动制定了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支持方案。我们的新任理事长吴清市长为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更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交大的两任主要领导,马德秀书记和张杰校长、姜斯宪书记和林忠钦校长,更是对学院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热忱和智慧,为其创造更加有自主办学的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关怀下,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学院以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为引导,以全面创新的体制为基础,以国际水平与中国市场密切结合的金融教学和研究为核心竞争力,十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一)汇聚国际一流师资

学院建设的关键是教授。严格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标准,学院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由29名全职教授和35名特聘教授组成的教授队伍。其中14位全职资深教授和34位特聘教授均拥有国际一流商学院终身教职。

学院的14位全职资深教授中,有9位金融学资深教授,最新加入的潘军教授是来自MIT的讲席教授。这样的金融教授队伍堪称为国际一流、亚洲领先、国内唯一。其他5位来自于会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学科。我们的教授中还包括多位有坚实学术基础和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实践和课程教授。

学院的特聘教授队伍更为我们提供了全球的、高水平和更宽覆盖的教学、研究和影响力资源。

(二)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学院以国际化、专业化为特色,开创性地构建了国内和国际最完整的金融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金融硕士、金融MBA、金融EMBA、全球金融管理DBA、金融学博士等学位项目和高端金融管理培训项目,其中金融MBA、金融EMBA(2010年)和全球金融管理DBA(2012年)项目均为国内外首创。

学院在办学中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发挥国际化专业优势、积极创新,办学规模稳中有进,在院学员总数接近1500名,并已为上海和国内外金融机构输送了2500 余名毕业生。

(三)构筑开放研究平台

学院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中国金融事业提供研究支撑。我们的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专注中国金融的应用和政策研究为方向。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教授累计在学术期刊发表199篇论文,其中185篇(93%)发表于国际期刊,66篇(33%)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教授们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卓有影响,广获褒奖。

在应用和政策研究方面,学院与政府、机构和学府深入合作,已设立了宏观金融、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私募证券投资等研究中心并正孵化金融科技、金融法律、科创金融和财资管理等研究中心。在市政府尤其是金融局和社团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天“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还要揭牌,以便更有效的推动我们的应用和政策研究。

在开放研究平台方面,自2013年起,学院和MIT斯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金融国际年会(CICF),现已成为全球四大金融学术会议之一。2017年学院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形成长期合作,就中国及全球金融发展的重大课题组织专题研究和论坛。

(四)形成顶级政策智库

经过十年积累,学院已初具国际一流并谙熟中国金融市场的知识原创力。学院始终以国家和上海金融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提供科学、国际化、前瞻性的研究和智库支持,在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成果斐然。

(五)建立卓越国际影响

随着自身的发展,学院也积极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014年3月,由六位金融领域顶尖学者和国际一流商学院资深管理者组成的国际评估小组对学院的一期建设(2009-2015)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给予充分肯定。

2012年,学院获得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成为获此认证的最年轻商学院之一。

同年,学院金融硕士项目首次参与《金融时报》排名即名列亚洲第二;至2018年已跻身全球前十,并连续两年为亚洲第一。

(六)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学院的快速发展,创新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是基础和关键。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办学模式:远见政府 + 百年名校
2.    办学方向:国际化、专业化、研究导向
3.    治理架构:理事会领导、教授治学
4.    运作机制:市场机制、自主办学
5.    教学体系:融合市场、对接国际、不断创新
6.    研究定位:专注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权威。

过去十年的实践表明,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比较好的建设金融学院、支持中国金融发展的道路,并成为后起多个金融学院的参照。

二、展望未来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打造一个一流学府则需更长的时间。学院十年的积累,只是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院的开始。尽管任重道远,我们信心百倍。

这个信心的基础是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现代化的信心,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信心。我们所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及其全球金融地位确立

新科技革命时代赋予金融业发展的空间与前景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科创板和注册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

国际水平的金融人才、金融智识和金融研究的的巨大需求

有市政府的期望,有学校的呵护,有全体教授和员工的不懈努力,有金融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早日建成“中国的世界级金融学院”,成为专注中国金融的顶级智库和全球学术权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和标志。

三、诚挚感谢

最后,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十年来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个方面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首先,感谢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卓识,创立了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精心呵护和多方帮助,同时感谢学校,在学院国际化自主办学的过程中充分信任、鼎力扶持。这些关怀和支持不仅是学院发展的保障,更是发展的动力。

我要特别感谢学院的全体教授,你们的加盟和贡献铸成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对中国金融发展和学院使命的信心;同时要感谢学院的各位员工,你们的专业和奉献精神成就了学院一流的内涵。

作为一名教授,我在此也想对各位学员和校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各位选择了高金,让我们能教学相长,携手同行。看到一批批高金人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栋梁之才并反馈学院,欣慰与感恩之情难以言表。

感谢各位给予学院支持的捐赠企业和个人;你们的慷慨支持有力地帮助了学院的师资建设和教学与研究。

感谢海内外各所合作院校、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是你们对高金的认可成就了双方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业务发展等各方面的硕果。

最后,感谢各大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一直以来给予我们的关注与支持。

展望未来,高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倍努力,以务期必成的决心开始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再次谢谢大家!



活动日历